台南是我的故鄉,以前覺得它是古都,但不知道它的美在哪裡?教科書裡只是輕描淡寫地交代「一府二鹿三艋舺」,隨著政治環境的開放,一頭栽進台灣歷史的領域,才發現台南的美,原來過去從未正視的角落處處都有歷史的痕跡,現在我最喜歡穿梭在台南的大街小巷,尋找過去被我忽視遺忘的小角落。
也許大家還記得在王建民的極盛時期,記者訪問王建民最懷念台灣什麼東西,王建民回答是台南的小吃,別懷疑,這恐怕是所有台南外出子弟共同的心聲。小時候阿嬤和爸爸常會帶我們去「呷點心」,浮水魚羹、香菇肉羹、碗粿、鱔魚意麵、菜粽、擔仔麵等等,直到離開家鄉到外地求學,我才發現這些在台南普遍到不行的小吃,居然連個影子都沒有,偶爾回家總會迫不及待地品嚐這些家鄉獨特的味道。
以下介紹數種家鄉味,不一定是最有名氣的,但是我常去吃的:
小時候外婆帶我去吃的,當時位在中正路近西門路附近,現在已遷移至中正路近消防隊。我總愛坐在老闆面前的小板凳上,享受地看著老闆專注地下麵,熟練地撥肉燥和配料的臨場感。濃郁的湯頭,祖傳的肉燥,獨特的配料,你可以點擔仔麵、擔仔米粉,或是台南人專有的吃法米粉麵。我特愛米粉,台南米粉特細又有嚼勁,另外再加點滷得夠入味的貢丸和滷蛋,保證你吃了一口會再接一口,還想再來嗎?抱歉,要再叫一碗嘍!這碗小小的擔仔麵不僅是我的最愛,更是充滿了外婆和我共同的回憶。不過要提醒外地人,要有心理準備別飆髒話,這樣兩口一碗的擔仔麵,要價50元。
菜粽:
在台南很普遍的傳統早餐,很多外地人會聯想到是素食粽,其實糯米包著蒸到爛透的花生,外頭裹著月桃葉,加上花生粉、特調的醬油膏及芫荽。最重要的還要配上一碗含有小魚、豆腐、柴魚的豆醬湯(味噌湯),真是絕配。
老店菜粽:台南市西門路三段23號,立人國小旁
碗粿:
以前在老家時,傍晚會有推車小販來叫賣,鋁製的蒸籠裡蒸著一碗碗已經料理好包著豬肉、香菇、蛋,又香又Q彈的碗粿,再淋上特製的醬油膏,這也是外地吃不到的好滋味。
森茂碗粿:口感軟綿細緻
富盛號碗粿:札實有彈性的口感
阿鳳浮水虱目魚羹:
魚羹裡吃得到貨真價實的魚肉, 鮮甜又晶瑩剔透的羹湯,可以個人喜好添加麵、米粉或如老台南人點米粉麵。
香菇飯湯:
這道小吃在台南並不普遍,據說全台南也只有二、三攤,名為「飯湯」,就一定是要用飯加上湯,和鹹粥、虱目魚粥,米飯煮到熟爛的口感是絕對不同。它讓我聯想到小時候外婆也做過類似的蚵仔飯湯,外婆做的湯頭到現在讓我回味無窮。既然是飯和著湯一起下肚的,湯頭的重要性不言可喻,滷得多汁又入味的豬肉和香菇、細筍絲、蝦等配料䨱蓋在白飯上,再淋上高湯,高湯和滷汁融合,就形鮮甜又美味的香菇飯湯了。
石精臼香菇飯湯:台南市國華街三段182號
鱔魚意麵:
雖然台南人老愛誇口台南小吃的獨特美味,事實是許多外地人對台南這種嗜甜的習性無法適應,鱔魚意麵就是典型甜的小吃,以前帶一些朋友品嚐這些小吃,總有人難以下嚥,原因是怎麼每道菜都甜甜的,又嫩又脆的新鮮鱔魚,加上酸甜濃稠醬汁,配上台南意麵,這就是很台南的味,但在外地的接受度就不高。
阿輝炒鱔魚:民族路西門路口附近
米糕仔:
有別於常見的筒仔米糕,「米糕仔」是台南人特有的說法,蒸好的糯米飯,淋上香噴噴肥但不膩的肉燥,覆蓋上魚鬆、醃黃瓜和花生。我發覺台南人挺喜歡這種煮到爛熟的花生不管是滷肉燥、菜粽、肉粽等經常可見它的踪跡。
陳家庄米糕:公園路和小北路交會口附近
牛肉湯:
台南的早餐之多樣化了,我想可以用「令人咋舌」來形容吧,舉凡菜粽、飯湯、鹹粥、土魠魚羹、碗粿等,從這麼多樣化的早餐就可以了解台南人愛吃和對吃講究挑剔的程度,這也是我剛離開家鄉時對外地食物的評價極低的原因,想要在台南開小吃店,沒有兩把刷子的手藝,別想在台南討生活。 對老台南來說,回到家鄉絕對不會想去吃那什麼三明治來當早餐,若想要挑個「不僅要吃飽、好吃、更要吃得好」的傳統早餐,牛肉湯完全符合這三個條件,這是最近回家時老弟介紹的美食,以前雖然常在街上看到賣牛肉湯的小店,但從沒對它有過好印象,因為它會先讓我聯想到「牛肉場」,再加上一眼望去常是一些男人在光顧,感覺就是「辣撒米阿」,因此多半是選擇忽視它的存在。
温體牛肉切成超薄的生牛肉片,加入滾燙的清燉高湯,就成了牛肉湯。吃的時候沾著特製的薑絲醬料,搭配肉燥飯,真是「好吃、吃好又吃飽」。吃過一次後,我就愛上它了。
尚好吃牛肉湯:北安路公園路口附近